当前位置:家常菜>百科>冷知识>正文

突发性耳聋有什么防治措施

人气:178 ℃/2024-02-14 02:21:24

突发性耳聋指素日听力正常,突然一耳听觉消失,多见于成人,病人自觉耳胀满或堵塞感,有时头晕。常因内耳外伤,感染,美尼尔氏症、梅毒、药物中毒,听神经瘤引起,也有原因不明的突发性耳聋。感冒、疲劳,情绪激动、饮酒、用力擤鼻涕,常可诱发本病。

1.耳聋:常在几小时或1周内加重,多见单侧,成年人偶有双侧者。耳内鼓膜多正常。患者骤然听一能&ldquo砰砰&rdquo或&ldquo卡嗒&rdquo声即发病。

2.耳鸣:耳鸣常于发病前或病后出现,多为阵发性高频声调。70%以上有此现象。

3.眩晕:常出现于耳聋前后,伴有恶心、呕吐、头痛。50%以上病者出现此现象。

救治原则是查明原因,对症治疗。

1.使病人安静休息,情绪不要急躁。

2.不要增加咽鼓管气压,不用力擤鼻涕等。

3.原因未明前应限制水和食盐的摄入量。

4.病人情绪不稳定时可口服安定2.5mg/次,3次/日。

5.有条件可用抗生纱、高压氧等。

6.可用葛根片3次/日,3片/次口服。

1.预防耳外伤和感染。

2.慎用链霉素,卡那霉素等以防中毒。

3.如患有听神经瘤、梅毒等病时,应及时治疗。

4.情绪要稳定,防感冒和疲劳过度。

以耳前关节区疼痛,不适,下颌不能正常活动为特征。

&ldquo掉下巴&rdquo后应及时复位,复位后限制下颌活动。复位前,术者应让患者作好思想准备,精神不宜紧张,肌肉要放松,必要时,复位前可给镇静剂。两拇指明确是双侧或是单侧脱位,以便复位时协调用力。常用的手法复位有口内法、口外法、颌间复位法三种。 (一)口内法:患者端坐位(但头部紧靠墙壁),下颌牙合面的位置应低于坟者两臂下垂时肘关节水平。术者立于患者前方,两拇指以纱布伸入口内,尽可能身后放在下颌磨牙合面上,其余手指握住下颌体部下缘。复位时拇指压下颌骨向下,力量逐渐增大,其余手指将颏部缓慢上推,当髁状突移到关节水平以下时,再轻轻向后推动,此时髁状突即可滑入关节窝而得复位。有时在滑车回关节窝时能听到清脆的弹响声。在即将复位闭颌时,术者拇指应迅速滑向颊侧口腔前庭,以避免咬伤。当两侧同时复位有困难时,可先复位一侧,再复位另一侧。

(二)口外法:病人和术者的体位同口内法。复位时,术者两拇指放在患者两则突出于颧弓下方的髁状突之前缘,即下关穴处,然后用力将髁状突向下方挤压。此时患者感觉下颌酸麻,术者同时用两手的食、中指托住两下颌角,以环指、小指托下颌体下缘,各指配合将下颌角部和下颌体部推向前上方,此时髁状突即可滑入关节窝而得复位。此法优点是没有咬伤术者拇指的危险,不需要太大的按压力量。

(三)颌间复位法:病人体位同上述。如复位右侧,术者站在右后方,复位左侧时术者坐于病人左前方,左手掌及手指托持颏部,右手如握笔式,将一圆形软木棒(约5~10毫米为宜)放在最后上下磨牙间合面上。复位时,左手稳重用力托于颏部,使之向上,当髁状突向下移动到一定程度时,左手掌间即会感到下颌车在移动而不稳定。此时,右手乘势迅速转动软木棒向前方,同时托颏部向后使髁状突滑入关节窝。随即抽出木棒,一侧复位后,再复位另一侧。

  • 量天尺如何快速繁殖

    想让量天尺快速繁殖,需要使用扦插的方法繁殖。选用粗壮的量天尺采取分枝,分枝浸泡过生根粉之后,就可以进行扦插。养殖量天尺,需要将其放置在半阴处,让其接受散射光照。在其成长期,需要...

    养花查看全文>>
  • 大众倒车影像不显示是什么原因?

    大众倒车影像不显示的原因是:1、摄像头损坏或被挡住;2、显示屏损坏;3、电线接触不良。解决方法是:1、检查倒车灯是否亮,如果不亮的话就是原车保险片损坏,直接更换即可;2、检查显...

    问答查看全文>>
  • 湖北春节旅游十大热门景点

    湖北春节旅游十大热门景点有哪些?一起来看看小编今天的分享吧。1、黄鹤楼公园赏民俗5A景区黄鹤楼位于湖北省武汉市长江南岸的武昌蛇山之巅,享有“天下江山第一楼“、”天下绝景“之称,...

    旅游查看全文>>
  • 绿茶放在冰箱里保存的温度是多少?保存时需要注意哪些?

    绿茶放在冰箱里的保存温度是多少?保存需要注意哪些?一忌高温:绿茶茶叶最佳保存温度为0~5℃。温度过高,茶叶中的氨基酸、糖类、维生素和芳香性物质则会被分解破坏,使质量、香气、滋味...

    茶叶查看全文>>
  • 性签名唯美伤感

    1、我放下了尊严,放下了个性,放下了固执,都只是因为放不下你。2、别骂我是狗,只怪自己年轻没实力!3、原来结局早已注定,再挣扎也是徒劳。4、能够给别人带来快乐的人,私得下不一定...

    签名查看全文>>
本网站部分内容、图文来自于网络,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核实及删除!
CopyRight © 2007-2025 家常菜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