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家常菜>百科>茶叶>正文

中国茶道四大流派

人气:391 ℃/2024-09-20 11:57:00

中国茶道的流派基于茶“雅俗共赏”的性质而形成四大派别:

贵族茶道生发于“茶之品”,体现封建文化的等级观念,由贡茶衍化而成,意在夸示富贵。

雅士茶道生发于“茶之韵”,创立者是古代的“士”,他们制茶、煮茶、品茶、咏茶、写茶,培养起精细感觉,得茶之神韵,他们是雅人,将茶事雅化,饮茶不为止渴,而升华为艺术欣赏。

禅宗茶道生发于“茶之德”,旨在参禅悟道。僧人饮茶利于丛林修持,其由来已久。僧人对中国茶叶的生产和传播、对茶学的创立,对茶道的形成和发展立下不世之功劳。

世俗茶道生发于“茶之味”即口腹之欲,茶是雅物,亦是俗物,进入世俗社会,熏得人间烟火气。俗人品茗以享乐人生为宗旨,和以上三种茶道大异其趣。

(一)贵族茶道

由贡茶而演化为贵族茶道,是中国茶道中颇有特色的。自古以来,达官贵人、富商大贾、豪门乡绅于茶、水、火、器无不借权力和金钱求其极,很违情悖理,其用心在于炫耀权力和富有。源于明清的潮闽功夫茶即贵族茶道,发展至今日渐大众化。

贵族茶道的茶人对茶艺四要中的“精茶、真水、活火、妙器”无不求其“高品位”,用“权力”和“金钱”以达到夸示富贵的目的。贵族茶道有着深刻的文化背景,这一茶道成为中国茶道重要流派而绵延不断。作为茶道应有一定仪式或程序,贵族茶道走出宫门在较为广泛的上层社会流传,其富贵气主要体现在程序和器具上。

(二)雅士茶道

有人说,使茶变成文化的是儒家,雅士茶道就是历代文人雅士在品茶论道中积累起来的特色鲜明的茶道流派,这一流派对中国茶道的影响具有深刻意义。

古代的文人雅土有机会得到名茶,有条件品评名茶,并且有能力有精力在一起交流品茶的感受,是他们最先培养起对茶的精细感觉;茶助文思,又是他们最先体会茶的神韵。他们在品茶评茶时雅化茶事并创立了雅士茶道。受其影响,此后相继形成了茶道各流派。可以说,中国古代的“士”和茶有不解之缘,没有他们便没有中国茶道。

(三)禅宗茶道

禅宗茶道是茶与佛教结合的必然,也是中国茶道的重要形式。僧人种茶、制茶、饮茶并研制名茶,为中国茶叶生产的发展、茶学的发展、茶道的形成立下不世之功。因茶与佛教的深厚渊源而生发出禅宗茶道。日本茶道主要源于中国禅宗茶道。

中国茶道从产生开始就自带三分佛气。茶道生发于茶之德,佛教认为“茶有三德”:坐禅时通夜不眠,满腹时帮助消化,茶可抑制性欲。这三条对佛教有着重要意义。释氏学说传入中国成为独具特色的禅宗,禅宗和尚日常修持之法就是坐禅,要求静坐、敛心,达到身心“轻安”,观照“明净”。其姿势要头正背直,“不动不摇,不委不倚”,通常坐禅一坐就是三月,老和尚难以坚持,小和尚年轻瞌睡多,更难熬,饮茶正可提神驱睡魔,而且饭罢就坐禅,易患消化不良,饮茶正可生津化食。饮茶既能驱睡、助消化、抑制性欲,自当是佛门首选饮料。

(四)世俗茶道

茶是雅物,亦是俗物。在世俗生活中,茶亦充当着各种不同的角色,正是茶在世俗中的地位,形成与居家生活密不可分的世俗茶道,成为中国老百姓最受欢迎的茶道。

如果您觉得本文对您有帮助,请关注我们,将持续输出专业全面的茶知识。

  • 纳米海绵哪个牌子好 纳米海绵十大品牌排行榜

    为您整理了纳米海绵哪个牌子好,分别有美丽雅/Maryya、妙洁、恩沃德、好帮派、欧润哲/orange、雅高/yagao、达福芮、丽固/LEC、苏诺、上品天成,告诉您2022纳米...

    品牌查看全文>>
  • 喝茶的好处与坏处有哪些

    有喝茶的习惯是比较好的,因为不同的茶饮,养生价值各不相同,所以就可以利用它帮助自己更好的,缓解一些疾病的影响和伤害,尤其是喝茶对预防一些心脑血管疾病,可以发挥很好的效果,但是喝...

    茶叶查看全文>>
  • 车标是个L

    这是雷克萨斯的车标,雷克萨斯的车标就是一个l。雷克萨斯是丰田旗下的一个高端豪华品牌,这个品牌本来是主攻北美市场的,后来雷克萨斯也进入国内销售了,雷克萨斯旗下有很多豪华轿车和豪华...

    问答查看全文>>
  • 情感语录短句伤感的唯美说说(爱情句子短句 伤感)

    1、我可以面不改色的和别人谈起你,但谁也无法想象,我的内心早已船抵礁石惊涛骇浪。2、回忆才是最好的结局,傻瓜也都一样,都逃不过悲伤。3、感情有时候,总是很讽刺。经得起风雨,却经...

    语录查看全文>>
  • 无人驾驶车多少钱一辆?

    无人驾驶汽车还在试运行阶段,目前还没有正式上市销售,也还没有国家标准和安全规定,现在其售价还不会确定:1、无人驾驶汽车是智能汽车的一种,也称为轮式移动机器人,主要依靠车内的以计...

    问答查看全文>>
本网站部分内容、图文来自于网络,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核实及删除!
CopyRight © 2007-2024 家常菜 All Rights Reserved. 手机版